揚州在長江之北,為什么唐詩里的江南多半指的是揚州?
氣象學的江南、語言學的江南、地理學的江南、文化學的江南,到底哪一個江南更能揭示江南文化的本質?
江南,顧名思義,長江之南。揚州曾有一個名字叫“江陽”。山之南為陽(如湖南衡陽),山之北為陰(如山西山陰、陜西華陰);水之北為陽(如河南洛陽),水之南為陰(如江蘇江陰)。“江陽”,江之陽,也就是江北。
既然如此,江北的揚州怎么會和“江南”有了瓜葛呢?
我們來看幾首關于江南的典型詩詞吧。白居易的《憶江南》三首或許最具代表性了:“江南好,風景舊曾諳。日出江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藍。能不憶江南?/江南憶,最憶是杭州。山寺月中尋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頭。何日更重游?/江南憶,其次憶吳宮。吳酒一杯春竹葉,吳娃雙舞醉芙蓉。早晚復相逢?”白居易憶江南,“最憶”是杭州,“其次憶”蘇州(吳宮),與揚州沒關系。
同樣是在唐詩中,揚州卻成了“江南”。杜牧《寄揚州韓綽判官》:“青山隱隱水迢迢,秋盡江南草未凋。二十四橋明月夜,玉人何處教吹簫?”《遣懷》:“落魄江湖載酒行,楚腰腸斷掌中輕。十年一覺揚州夢,贏得青樓薄幸名。”以唐詩為意境創作的流行歌曲《煙花三月》也這樣唱:“煙花三月是折不斷的柳,夢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。”揚州成了無可爭議的“江南”。
《中國國家地理》雜志對“江南”作了這樣的概括:氣象學家說,江南是梅雨。氣象學者心目中的江南讓我們驚訝,他們的江南竟越過長江北到淮河。他們認為淮河以南,南嶺以北,湖北宜昌以東直至大海,都是江南。他們的根據是氣候,那被綿綿梅雨所覆蓋的地區,都應該是江南。簡單地說,他們的江南是梅雨。
和氣象學家觀點類似的是語言學者,研究方言的學者認為,從方言的角度看,長江中下游以南屬于中國南方六大方言區,這個區域都可以看作是江南。這個范圍也大得讓人驚訝,除了蘇南、浙江以外,還包括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廣東的大片地區。語言學者又認為,這一大片南方方言區中的吳語區(江浙一帶),可以看作是狹義的江南。這樣一來,揚州就不可能是“江南”了,因為揚州人說的是屬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話。
地理學家的話也讓人感到吃驚。研究地理的學者楊勤業教授認為,從自然地理角度看,江南指的是江南丘陵區。那是南嶺以北,洞庭湖、鄱陽湖以南,太湖以西的一片丘陵、盆地相間分布的區域。他所說的江南北界不僅不是長江,甚至連江南的三大著名湖泊——洞庭湖、鄱陽湖、太湖和周邊地區都不在江南之內。
那么,揚州是“江南”的說法到底從哪里形成的呢?
按照歷史學者的說法,“江南”是沿革。自唐代以后,位于江北的揚州始終被當成江南來看待,直到清朝初年,揚州還是屬于江南的范疇。被譽為“國初第一詞人”的納蘭容若在1684年護駕南巡時,曾作《憶江南》10首,寫到南京、蘇州、無錫,也寫到揚州。其六:“江南好,佳麗數維揚。自是瓊花偏得月,那應金粉不兼香。誰與話清涼。”清人費軒曾作《寄江南》詞120首,皆言揚州事。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,是有深刻原因的。
揚州之名首見《禹貢》:“淮海惟揚州”。這個“揚州”是個大概念,包括今天東南好幾個省。漢武帝置監察機構十三刺史部,揚州刺史部是其中之一。它的監察范圍相當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蘇以南,江西、浙江、福建三省,以及湖北、河南部分地區。今天的揚州(廣陵)不在其內,而是屬徐州刺史部。三國時魏、吳各置揚州,一在壽春(安徽壽縣),一在建業(江蘇南京)。西晉以后,兩處揚州合并,治所在建業;南朝一直沿襲下來,管轄范圍很大,今揚州仍不在其內。東晉、南朝時設州、郡、縣三級行政機構,揚州是州一級行政區,所以梁朝的殷蕓在《小說》中講的“腰纏十萬貫,騎鶴上揚州”的故事,那個“揚州”很大,治所在建業(南京)。由于長期以來揚州地區主體在江南,而其治所又是江南最大的城市,所以江南的概念根深蒂固。隋開皇九年(589),在揚州設置揚州總管府,從此這里才享有“揚州”的專名。
長時期里,揚州雖在江北,代表的卻是江南文化。唐朝以后,揚州經濟十分繁榮,在全國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,時人因有“揚一益二”之稱。因此,唐代大部分歌詠江南的詩詞竟都是描寫揚州的。
明清時期,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核心地區,無論在農業生產或是手工業、商業方面都超過了揚州,但直到清代前期,揚州因為控扼運河的重要地位和鹽業的興盛,經濟優勢并未盡失,在文化心理方面仍然維持江南的地位。
可見,把揚州看作是江南的重要的原因,是揚州與江南的“神似”,有人甚至說揚州曾經比江南“更江南”。它的繁華、它的富庶、它的文化、它的風尚……都和江南相通、相似、相媲美。因此,像杜牧這樣的文人,一再把揚州當作江南來吟詠,就一點也不奇怪了。
從這一沿革的過程,大體上可以看出揚州與“江南”的關系。正因如此,人們對揚州是不是江南產生疑問,也就在情理之中。
我們討論揚州屬不屬于江南,到底有什么意義呢?是嫌江北的名聲沒有江南好、沒有江南大,硬要擠進江南嗎?是因為歷史上揚州一直被算作江南,如今有人不認賬了,我們就要來“恢復名譽”,打一場“保衛戰”嗎?都不是。
我們知道,中國人形容某個地方富庶時,用的詞往往是“江南”,如“塞上江南”、“陜北的好江南”,江南是中國人心目中的“堆金積玉地、溫柔富貴鄉”。文人們對江南的美化,也把江南塑造成了一座天堂。“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”,已經直白地說出了中國人的一種愿望,即江南是理想的居住地,是值得生活在那里的地方。其實江南的概念體現了一種終極追求:即天堂情結。
可見,揚州是不是“江南”,其實潛臺詞在于,揚州是不是“天堂”。
事實上,在很多人心目中,“江南”的文化意義越來越淡化了,而其經濟意義則越來越強化。“江南”,代表著富裕,幾乎可以等同于另外兩個字:“金錢”。然而,對于揚州,“江南”的意義則更在于文化上的,歷史上如此,如今也是這樣。有人說揚州“最江南”,不被另一些人接受,但我覺得此說有其道理。這是因為像揚州這樣地處江北而被稱作江南的城市,僅此一家,堪稱典型中的典型,這還稱不上“最”嗎?
這樣的說法,是在提醒我們,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,是以悠久的歷史、厚重的文化著稱于世的,而不是其他。說揚州是江南,既不是地理意義上的,也不是氣象學、語言學等意義上的,而是歷史學、文化學意義上的。它說明了揚州文化在中國東南地區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,誠如啟功先生所說:“揚州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中國清代文化的最重要部分”。有學者認為,“揚州文化在隋唐時期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派別之一,在清中期則是中國文化的支柱”。揚州文化不是狹隘的地方性文化,它覆蓋與輻射中國東南部廣大地區,影響遍及東南亞各國并遠及世界各地。
《中國國家地理》雜志把“最能體現江南精神的12種風物”概括為烏篷船(紹興)、大閘蟹(陽澄湖)、輯里絲(南潯)、龍泉劍(浙江西南)、藍印花布(江浙)、油紙傘(江浙)、黃泥螺(浙江樂清)、龍井茶(杭州)、霉干菜(紹興)、揚州澡堂、紫砂壺(宜興)、紹興酒,這是值得商榷的。因為對于揚州而言,絕不只是以澡堂著稱才躋身江南的。
事實上,外地人對揚州文化的誤讀很嚴重,包括“皮包水、水包皮”、“揚州美女”、“揚州炒飯”、“揚州虛子”……不少揚州人也如此理解和介紹著自己的文化。因此,如何全面看待揚州文化,既不妄自菲薄,又不妄自尊大,值得揚州人嚴肅思考。
我們不妨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看揚州文化,看看它和江南文化的關系。
有一副對子這樣說:“鐵馬秋風塞北,杏花春雨江南”。這副對子很有意味,與江南對應的不是江北而是塞北,它形象地概括了中國南北兩地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——北方土厚風急、雄渾闊大,南方草木蔥蘢、清奇瑰麗。在這樣有著顯著差異的自然環境中孕育成長的人文風氣,無疑會各具特色。我們從塞北象征戰爭與血腥的“鐵馬”、象征肅殺與凋零的“秋風”中,可以看出江南象征和平、安逸、美好的“杏花”、“春雨”是多么令人向往。在這樣的大背景里,揚州是什么樣的形象呢?揚州是“煙花三月下揚州”、“秋盡江南草未凋”、“春風又綠江南岸”、“綠楊城郭是揚州”等等秀美、明麗的句子。
關于江南文化在自然地理、經濟地理上的完整性,學術界是有定論的,主要是指長江三角洲,可輻射至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,揚州處于這一區域之內。
有學者指出,最能代表江南地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,一是稻作,二是舟船。
考古資料表明,寧紹平原的河姆渡是亞洲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,也是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。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,而距今約6000年前的高郵龍虬莊文化中也發現了炭化稻,這決不是巧合,說明遠古時期揚州地區和江南地區同樣適合生長水稻。有學者認為,水稻種植的生產方式對文化心理的形成會有影響。水稻的生長相對較為緩慢,生產技術要求更為精細,而且水稻的生產過程是按部就班的,不可急于求成,只能聽其自然,耐心等待。對水稻生長每一環節的關注很容易培養出一種把握“漸變”的能力,而這種對“漸變”的把握培育起來的是敏感、纖細、穩定、平和的文化心理。
至于舟船,無論是出門代步,還是捕撈運輸,對于生活在水鄉澤國的人們,其意義都不言而喻。當人們輕輕搖蕩于逶迤綠水、微動漣漪之際,內心就不會充滿擴張與征服的亢奮和急躁,有的只是被細膩、柔軟、溫順的水波輕撫而變得松弛、舒展、自在、愜意的心靈,是擺脫桎梏、融于自然后的審美愉悅。而揚州正是一個“車馬少于船”的水城,周圍也是一片水鄉澤國,與長江三角洲的大片江南地區同為“魚米之鄉”,其文化背景如出一轍。
在工藝品的制作上,揚州融南北之長于一爐。漆器、玉器,無不如此。在園林建造上,揚州合南北特色于一體。揚州園林既具皇家園林風范,又具南方園林秀麗,蓮花橋則成為兼南方之秀、北方之雄的代表作。在飲食烹調上,揚州調南北口味于一鼎。揚州菜既沒有北方菜那么咸,又沒有南方菜那么甜。北方人以面食為主,而揚州包子卻在全國聞名;南方人以米飯為主,而揚州炒飯卻成了世界品牌。所有這些,都讓揚州文化成為極具包容和兼容特點的、諸方人士都能接受的一種文化典型。
現在看來,決定一個地區整體風貌的因素,一個是自然區域,一個是行政區域,還有一個是文化區域。它們的互動和交錯作用,造就了一個地方的整體風貌。自然區域、行政區域、文化區域這三者很難重合,揚州就是這三者錯位的典型。就文化區域而言,揚州無疑應該屬于江南。揚州地處江北卻被視為江南,這是文化區域對自然區域和行政區域的超越,在其中起作用的,正是文化的力量。